財團法人臺西文教基金會;臺西文教基金會; 台西文教基金會; 台西

海口庄台西

歷史簡述
1920年日治時期,臺灣行政劃分五州三廳,設海口庄,隸屬臺南州虎尾郡,至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再改為臺南縣虎尾區海口鄉,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廿二日海口鄉劃分為海口(即臺西鄉)、東勢,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廿五日行政區域調整改為雲林縣臺西鄉。
 
行政區域及其歷史
臺西鄉共轄15個村,由北而南分別為蚊港村、和豐村、永豐村、富琦村、五港村、海口村、海北村、山寮村、臺西村、海南村、光華村、五榔村、溪頂村、泉州村及牛厝村。
 
(圖片來源:臺西鄉公所https://goo.gl/kBpx5K)
 
【蚊港村】含三姓寮,據已故(前台西磚窯廠董事長)丁老雄先生云:「風沙甚大」,且有人遷居至東勢厝的「新吉庄」。居有許、林、吳少部分等三姓,且供奉三王爺及「五府千歲」,而稱之。
 
【和豐村】屬於舊「崙仔頂」三村之一。崙仔頂的行政劃分名稱為「崙豐」,先民到該處定居時,因位於沙崙之頂上,所以叫「崙仔頂」。「崙仔」的遺跡在現在的萬安宮的廟後,但另一說法認為「崙仔」的遺跡是在崙豐派出所右邊的位置。「崙仔頂」後來分拆為永豐村、和豐村、富琦村三個村,村民大部份來自唐山福建泉州。和豐村除了本村落以外,還包含火燒牛稠(即萬興)、湖仔內、南公館、草寮、頂新興、下新興、海埔寮仔、頂客厝寮仔等聚落:
  1. 火燒牛稠:早期稱萬興庄(戰後改的),在一次土匪打劫的火災中,竟然燒掉了十七間的木造牛稠(養牛的牛欄或牛舍),所以又名「火燒牛稠」,屬崙仔頂和豐村。
  2. 湖仔內:原先為一小湖,因為風沙淤積,形成一半場地,先民移進居住,而叫「湖仔內」。又一說先民為防禦土匪侵入,在村四周栽種三道的林投樹(野波蘿)形成一個範圍,故由一湖人(一群人)的語言,而稱「湖仔內」。
  3. 南公館:「南公館」在行政區上屬和豐村。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從很早以前就有的。據說這村庄的人民大多是從福建來的,而且大部份都是姓林,而「南公館」這個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此村庄姓林的祖先,在福建的老家那個地方,由於清代設有一個官府的住處,是專門養官人的地方,由於官人多由北方而南下,以方向來講的話是稱得上南方的公館,由於本來在福建省的那個老家就叫「南公館」,而姓林的祖先遷到臺灣來時就在現在所住的地方取名為「南公館」,表示懷念與不忘本。又一說是先民流離到此,各地的人聚在這裡,一起來來管理這裡,故叫「南公館」。
  4. 草寮:先民在此建立村庄就是一間一間的草寮,故稱「草寮」。新興國小既設於草寮。
  5. 頂新興和下新興:新興是指先民到此新興起的村落,在日治時代的「戊戌年水災」時新興沖毀先民逃到有才寮排水溝以北的叫頂新興,以南的叫下新興。
  6. 海埔寮仔:「寮仔」包含「海埔寮仔」和「頂客厝寮仔」,日治時代因為躲避美軍轟炸到此,當時共有三戶,後來一戶姓丁的人家移居到此,陸續又移居多戶建立村庄,原先三戶人家在戰後搬回臺北和臺南,剩下現在的樣子,故叫「熱寮仔」。「頂客厝寮仔」則是頂客厝之人民到此建立的,因為靠近海邊,故兩個統稱「海埔寮仔」,主要亦是以農耕為主,後因地下水位下降,海水污染淡水,才改為養殖漁業。
 
【永豐村】屬於舊「崙仔頂」三村之一。
 
【富琦村】屬於舊「崙仔頂」三村之一。富琦村除包含本村落以外還包括普令厝、青埔、圳頂等聚落。
  1. 普令厝:普令厝的由來,最早村中有一棵很高大的苦苓樹,但對於「苦」這個字不太喜歡,所以取了諧音叫「普令厝」。
  2. 菁埔:據說「青埔」這個地方,東面和南面有很多草,一片綠油油,叫做青草埔,延至今的「菁埔仔」所以叫「菁埔」。
  3. 圳頂:「圳頂」在行政區上屬於富琦村,在清代由於村庄的南方有一條圳,寬度在三丈餘,把河的北邊叫做「圳頂」,後來由於泥沙的淤積而變成一條排水溝。
 
【五港村】舊稱五條港,五條港庄,有五條河匯集而稱之,舊時河港甚闊,後因淤塞而廢港。五港村尚有瓦厝社區。
 
【海口村】臺西鄉舊名為海口鄉,以此類推,海口村應該是當年的代表性漁村,從地理位置來說它是最靠近臺灣海峽的一個村庄,南面有馬公厝大排,現在的臺西港也是在此地,當地居民大部分以討海維生,在港口可見許多的漁船停泊,蚵仔、文蛤、草蝦等海產養殖為當地帶來不少財富。祖先由唐山到臺灣時,由海口村的港口入村定居,又因「海口」兩字有著聚集財寶之意,故名為「海口」村。
 
【海北村】位於海口庄北面的村落故名為海北村舊名頂客厝〈含客厝〉在臺西村之東北方約二百公尺,村裡面有一間土地公廟,是當地的宗教信仰所在。在海口之北而得名。
 
【山寮村】嘉義廳時代,稱山寮庄,含頂山寮庄,和下山寮庄。尚有萬厝部落,據山寮村第五鄰二十八號丁見(已於六十四年五月過世)於民國六十一年間告訴當時村幹事丁秀夫所述,萬厝庄名的由來:據說「萬厝」最早是由姓「萬」的族人所居住,庄中因為發生瘟疫而散庄「萬」姓族人四處遷徙,末留一戶。鄰近村庄只有五塊寮還有二戶是姓「萬」,其餘皆不知遷往何方。現在萬厝庄以「丁」「戴」二大姓為主,人口有五百多人。
 
【臺西村】臺西村是臺西鄉最繁榮的村落,也是臺西鄉公所的所在地,其中的中山路就是當年臺西老街,東邊有媽祖廟,再往西面走有臺西分局、臺西國小、臺西郵局、臺西農會、臺西鄉公所、臺西國中、臺西全民醫院都位於此街上。以前稱為海口,屬海口厝庄管轄〈日治時期〉。
 
【海南村】含舊之六塊厝與「王爺埔」二聚落,前者在臺西村之南,以山寮大排水相隔,相傳初建村落時,只有六戶人家,而得名,而王爺埔來源據稱乃秦王爺在此奉祠而得名,「六塊厝」據丁俊仁提供云:為丁氏十七世祖能智,衍六戶在此落戶。
 
【光華村】舊稱十張犁,據說一位唐山來臺種田之人,寮內有十張牛犁而稱之,而丁老雄云:為取名唐山一地方名「新華」。戰後由政府更名為「光華」。
 
【五榔村】據吳俊生云:在清朝叫做「康榔下」在北邊有一沙崙〈沙丘〉有五位吳氏宗親兄弟,遷居到慷榔下耕種,形成「五塊」「加連寮」〈音〉才演變成今日叫做「五塊寮」,戰後稱為五榔村。
 
【溪頂村】清代為溪頂庄,相傳在舊虎尾溪之頂(北邊)而得名,和海南村在日治時期,嘉義廳時代皆屬崙仔頂區。溪頂尚有蘇厝與丘厝部落位於臺17線旁。
 
【泉州村】據丁條岑云:因移民都是唐山泉州來的,而得名,日治時期,嘉義廳時代,稱「五塊寮庄」,加了草字頭。泉州村有新泉州與舊泉州(舊庄)兩部落。
 
【牛厝村】清代分吳厝庄,和坵厝庄,兩庄,而日治時期是稱牛厝及丘厝兩庄,後合併稱牛厝。現今牛厝庄分為六個庄頭(聚落/部落)---丘厝、鹽田(上鹽田、下鹽田)、舊泉州、蕭厝、埔仔、牛厝。據已故台西國中丁新村老師說,以前附近姓吳家族為主,吳家之屋為「虞」,所以原來名為「虞」厝,後來以訛傳訛而成了諧音「牛」厝;已故村民黃儀蜜先生則另有版本--曾說(以前老一輩傳說)在坵厝附近往東看,常見霧茫茫,所以稱為「霧」厝,後來以訛傳訛而成了諧音「牛」厝; 第三個版本則據已故(前台西鄉長)丁拿先生云,為放牛的所在(放牧),及牛隻較多的村庄。